第一六四章 好文章(1 / 2)

“阅卷吧,三百余贡生都乃阆苑精英,必有奇才。朕同诸公将这精英一道拣选出来。”

崇祯发了话,薛国观等几位内阁大佬不再多说话。

暖阁很快静寂无声,君臣一张纸阅读着考卷。

不过,一个个紧皱的眉头,他们显然没发现什么精英。

明朝科举可谓到达一个顶峰,八股取士已经成熟。只有八股文章写的好,才能有机会一路闯关,越过一道道门槛,成为秀才、举人、进士。这也是他们平日里学习的主要内容。

对于真正最后的策论,本来随机性太强,又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全是考究治国理政的真能力,光靠八股的文章是远远应付不来的。他们的学习是远远不够应付这些策论的。

今天的答卷,很多简直不堪入目。内阁几位大佬内心叹息,也不敢表达出来。那边崇祯也是脸色铁青,看着一张张答卷,似乎心里也在天人交战。

今天的贡生可谓都是一路过关斩将而来的科场精英,对于回答的问题,文采都是不错,馆阁体也写的漂亮。

就是内容,实在有些不堪入目。灭贼也好,雪耻也罢,谈的大多言不及义。

其实以前也是如此,只是今天国家之局面更加需要人才,才使得崇祯越看越是烦闷。

这就是我大明开科取士的人才吗?

崇祯眼前一张试卷,将贼看做盗贼,一样也是侃侃而谈,大谈如何用孔孟之道对盗贼实施教化,最后达到天下无贼。

崇祯眼中闪出冷厉的寒光,他恨不得将这张试卷撕的粉碎。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时近正午,阳光和暖,崇祯刚要站起身,准备用过御膳下午再来,就在这时,一旁的薛国观轻声摇头道:“说的好……”

看着薛国观陶醉的样子,所有人都来了精神,看来有好文章了。

大家一起看向薛国观,薛国观笑道:“这篇策论,讲的甚好,此人算是熟读了经义的,用之今日,可谓振聋发聩……”

崇祯好奇道:“何人所写?”

殿试的名字并不糊名,一看便知。

“顺天府通州人魏藻德”

“陛下请看。”

王承恩将试卷接过去,双手交到崇祯手里。

“魏藻德?”

崇祯轻声说着,打开试卷,仔细看了看。

果然,写的很好。

魏藻德的文章,一开头,首要引经据典,国之四维,礼义廉耻。

他通篇文章围绕一件事,所有人要知耻……

建虏犯境,首要乃是军人不知耻,竟任由敌军入境,实乃是从将官到军卒竟放弃自己守边之重任,放任建虏,就是不知耻。

其次,官员不知耻。众多官员,建虏一来,吓的惊慌逃跑,不知为忧君父所忧,苦民之所苦,带领军民与建虏一战,这还是因为他们不知耻。

所以,要想彻底灭贼,首要当是这些人首先要知耻,军人知耻而后勇,必能与建虏血战。

官员知耻,必当知道以后该做什么,如何做,若是建虏再犯,必当率领军民血战。

再谈流寇,更是因为官员不知耻,贪污受贿,逼百姓为流民,逼流民变贼寇,根本就是他们是一群无耻之徒。

既然要彻底灭贼,就该对症下药,要这些官员知耻,彻底制止贪腐之风,彻底学会与民一体。

就连朝中,也有一些官员相当不知耻,为了权力,一直斗而不休,以致国事日渐糜烂。

要想改变,首要就是朝中大臣首先要知耻。

其中,他还以自身为例。说崇祯十一年,建虏入塞,无耻的通州官员一跑而空。他以举人之身,号召无数百姓,守城迎战。

战事激烈之际,有人彷徨不定,他要求各方都要知耻,渐渐民心安定,最后竟让建虏知难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