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〇七章 圣彼得堡的应对(1 / 4)

彼得洛夫斯基的担忧不是杞人忧天,他经营的堡垒线确实已经遭到了华夏的攻击。

王从志带领的第一师、第十八师北路军团沿着夷播海东侧一路向前推进。

就像是清理钉子一样,拔除一个个沙俄的堡垒。

那些小型堡垒根本都不需要大部队对付,派出一个营连就能搞定。

敌人的援军来自大型堡垒,沙俄的堡垒有一套制度管理。小型堡垒受到攻击的时候,大型堡垒会出兵支援。

援军一般在千人左右。这个数量的沙俄军队可以对付几千的游牧部落骑兵了。

当初设计堡垒的时候就没考虑过东方会出现复兴军这样拥有先进武器的军队。

这么点的援军对于复兴军来说就是添加了点油而已。

在火炮的加持下,西域北路军的攻击势如破竹。

比北路稍晚一些,在南路已经平定浩罕汗国的第十一、十二师,在张树舜的带领下,也开始清除浩罕汗国北部的沙俄堡垒带。

这些堡垒就是沙俄在哈萨克草原南部经营的东西向堡垒。

这条堡垒线沿着楚河沿岸,刚好切断了浩罕汗国地区与北方夷播海之间的联系。

而从夷播海方向进入浩罕地区的路线要比从西域山南地区更方便一些。

现在华夏的领土向西拓展了之后。西域地区整个被天山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分成了两块。

费尔干纳盆地实际上应该属于山北板块。

从盆地西北方向的塔什干城向东北不远就是夷播海,沿着伊犁河谷底就能够到达现在西域的中心惠远城。

天山山脉与喀喇昆仑山脉是西域地区最重要的两条山脉。

天山山脉将西域都护府一分为二。

喀喇昆仑山脉将西域南部与西南高原之间分开。是西南高原北部和西部之间的过度区。

这样的地形决定了楚河必须要掌握在华夏的手中,这样整个西域才算是一个整体。

在未来,华夏会将天山西北信仰回教的当地人向北方草原迁移,然后逐步从北方草原迁移这些蒙古人到天山草场,从内地迁移汉民的天山以西。

之所以迁移蒙古人到这里是因为这里有大量的高山草场并不适合汉人生活。

选择蒙古族不仅仅因为他们会放牧适应高原生活,同时还是因为他们信封的是黄教。

在这西部地区,华夏不仅仅要设置一条军事防线,同时也要有一条宗教防线。

宗教战争有时候是看得见的血与火,有时候是看不见的温水煮青蛙。

而董叔恒希望能够通过移民来解决西域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

移民就是董叔恒手中握着的魔法棒,能够帮他解决很多问题,逐步实现他的设想。

先不说西域的事情,这里已经趋于稳定。沙俄现在还没有能力展开大规模的反击。

因为从里海向西到黑海现在全部都是战场。

在这条战线上上百万的军队正在厮杀。

萨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失手,让沙俄陷入了危机之中。

沙俄国内一片悲观绝望的情绪在蔓延。就在此时乌克兰地区最重要的农业产区。

因为靠近克里米亚的战场,大量贵族地主逃离。

从而让地方上的管控力减弱。那些因为战争消耗被压榨到极限的农奴们趁机起义。

他们战领地主的庄子,打开仓库,分走粮食。他们杀死了官府派来的税务官。

起义的战火在沙俄核心地区蔓延开来,农奴们看面包,要自由。

因为大军全部压在前线。后方空虚,一时之间,整个圣皮得堡都弥漫着紧张的氛围。

圣彼得堡,这里矗立着巍峨的宫殿,生活着大量的沙俄贵族,这里才是上层生活的地方。

沙俄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