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刘三吾(2 / 2)

是为了方便在朝中有人替自己说话。

虽然朝臣们的意见朱元璋不一定就会听从,可是他们的意见也可能会成为参考的因素。

如果朝中没有一个人向着自己,没有一个人为自己说话,那在朱元璋眼中就太差劲了!

而且各个藩王也是抱着朝中的大臣即便是不为自己所用,也不能与自己为难的目的。

关键时候要是有人拦着,有人说自己的坏话那可就糟糕了!

而且只要有一个藩王在活动,他们就坐不住,总不能让人都被拉拢了去!

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藩王们的心腹在京城之中私下活动络绎不绝,甚至有一些重要的官员都要排着请见。

作为一个人当的儿子,他们知道如果争可能会有机会,尽管对于有些人来说机会渺茫。

就算被他们的父皇发现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就是受一顿责罚,父皇还没有对哪个儿子下过死手呢。

在巨大的利益回报面前,这点责罚算得了什么!万一成功了呢?

所以只要有点希望的藩王,此时都蠢蠢欲动,不甘寂寞。

对于这种情况朱元璋自然是了如指掌,可是在没有做出决定之前,是没有办法让他们消停下来的。

尽管不愿意那么快就面对要立继承人的事实,可是朱元璋也没有办法,储君一天未立,人心就一天不安。

“臣刘三吾拜见陛下。”

谨身殿的偏殿里面,翰林学士刘三吾被太监引导者进来拜见。

他今年已经七八十岁了,不过依旧声音洪亮,精神也很好,没有显出龙钟之态。

“起来吧,别站着了,赐坐。”

朱元璋因为难以决断,便找来刘询问。

“臣多谢陛下恩典。”

太监搬来凳子,刘三吾行过谢礼以后,便坐了下。

朱元璋含笑说道:“坦坦翁身体倒是康健,精神头儿比朕都足啊,不知道吃的是什么山珍海味灵丹妙药,怎么不给朕推荐一二?”

刘三吾是明初大臣,又名如孙,以字行,自号坦坦翁。

刘三吾的父亲父平野曾任翰林学士,有《平野先生集》行世。他的兄长刘耕孙、刘焘孙均在元朝为官,后遇寇乱被杀。

刘三吾避寇广西,授靖江教授,后迁靖江儒学副提举,到了明洪武元年,明朝兵吗攻克广西,刘三吾于是归隐故里,潜心著述。

明洪武十八年,七十三岁的刘三吾由茹瑺举荐,“以文学应聘”入朝,授左春坊左赞誉,后迁翰林学士。

因其“博览善记,应对详敏,屡承顾问,悉多称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