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至少不残忍(2 / 4)

生计,实乃大事,土地盐碱化后,种粮食就比较为难,如果能够鼓励百姓民众积极改善盐碱地,发展制盐碱业,以维持上生计,也是一件善事。

如今在开封府,开封城北门大街附近灵官庙的东南全是盐池,大街往南,紧邻周王府萧墙一带的居民,也多以熬盐为业,

西华门附近盐池遍地,开封城内的盐碱地产于城内四周的盐碱地,尤其是西北部盐碱地面积最广,

西南隅、东南隅次之,面积达到了全城面积的一成败,城内约有六百盐户,年产盐四万石,除了能满足开封城的需求外,还外销徐州、河北、山西、江苏等地……

当地百姓自然在粮食的种植上难以糊口,却可以借着制盐生存……”

暴昭也说道:“臣觉得当地百姓种植麦子和棉花就不错,黄河长水泛滥多发于夏秋季节,而一旦决堤,农作物必定颗粒无收,出现粮荒,影响民生,而冬小麦的播种期在九月至十月上旬,

收获期在次年六月上中旬左右,种植冬小麦正好可以避开黄河水患,这样就可以利用晚秋、早春的生长时节,保证收获,这样的经验,也应当适当的推广。”

众人又讨论了许久,不仅仅是关于治河,更是讨论如何保障百姓的生活。

在历史上,朱棣迁都北平之后,京杭运河就成为曹运的线路,可是当时的经济重心已经在江南地区,又要往北平输送大量的粮食和物资,漕运压力可想而知。

明朝治理黄河是为了保障漕运,改变了“水往低处流”的特性,人为干预黄河流路。

在黄河的北岸修筑双重大堤,迫使黄河走贾鲁故道汇入淮河,流入大海,这就加大淮河入海口的排水流量,

黄河泥沙含量大的特性导致入海口泥沙淤高,排水不畅,引发河水逆流,更加剧黄河决溢的频发。

所以说明朝时期黄河泛滥,有大部分的因素在于迁都。

这一世,朱允熥并不准备定都到燕王的老巢去,所以漕运压力大大减轻,也不用人为改变水流特性。

再加上积极治理黄河,相信黄河在自己的手中必然会安分许多!

“微臣黄观,拜见陛下,陛下万安!”

廷议散了之后,黄观前来拜见。

朱允熥坐在椅子上,抬头道:“原来是六首状元,平身吧,来人,赐座!”

“微臣不敢,多谢陛下!”

黄观遵照着礼仪站起身来,坐在小太监搬来的锦凳上。

黄观此人年三十一二岁的样子,面貌方正,虽然感激陛下的礼遇,可也没有激动到失礼的地步。

朱允熥之所以称他为六首状元,是因为黄观在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中均取得第一名,

明朝时期,院试、府试、县试第一名则通称“案首”,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则分别称为解元、会元、状元。

黄观不仅连中三元,而且堪称“六首状元”。

朱允熥道:“黄观,你在殿试的策论朕命人找出来看了看,确实见解独到,“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无扰,边境无虞”。

现在大明在边地屯田,就是且耕且守,你能够有如此的眼光,难能可贵!”

黄观师从元末学者黄冔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所以为人也比较端庄,

闻言行礼谢恩,“愚昧之言,请得陛下赏识,是乃微臣之荣幸,多谢陛下。”

朱允熥道:“黄观,秦逵推荐你担任治河官,你意下如何?”

黄观当然应允,直言为朝廷做事,不及个人辛劳。

朱允熥对他很满意,当即委派了他治河的官职,并对他说道:“等你治河归来,就担任工部侍郎一职吧。”

“微臣多谢陛下!一定竭尽全力,以报陛下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