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4章 万税万税万万税(2 / 4)

高欢似乎已经没有跟高澄讨论的兴趣,毕竟,他自己现在都很烦。

这次惨败可以说是伤筋动骨,但河北世家的力量,相对而言反而有所壮大!

确实很荒谬,又是不争的事实。

整顿吏治是河北世家的主张,为的就是在邺城朝堂内外给自己人“腾位置”,可谓啊野心勃勃,不动声色。

而高欢麾下的老兄弟们,说实话政务方面的综合素质确实比较差,跟河北世家那边的人才不能比。

怀朔镇那种环境也决定了,他们打杀比较在行,而治理的能力却不咋地。对此高欢心知肚明,河北世家夺权的手段比较隐蔽,也不好防范。

如今要整顿吏治,等于是砍掉自己的臂膀,然后装上不受控制的“机械臂”,这是正常人能干的事情么?高欢不至于说傻到自断臂膀的程度。

高澄这是典型的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

魏国需要改革,已经是朝堂内外的共识,但怎么改确实不好说。高欢麾下的老兄弟们,都是盼着打压地方豪强,也就是玩清查户口,整顿地方税务这些事情。

而河北世家显然不能接受这样的改革,那样无异于在捅他们刀子。

这些人盼望的是高欢整顿中枢吏治,把高欢的那些个老兄弟们都一个个拿下,换上他们自己的代言人。

嘴里喊主义当然很容易,但双方的诉求,却并不相同,不能不加选择的套用“国家”框架去处理这些问题。

比较可悲的是,高欢如今嫡系实力大损,实在是没办法对自己那些老兄弟们开刀,他还指望着这些人来稳固自身权势。

但想对河北世家动刀,又没有足够的由头与实力。所以想来想去,也只好使用怀柔政策,那些强力改革措施,都是没办法推行下去的。

站在“国家”这个角度去看问题,很多时候答桉都非常简单。但是政治却并非是完整的,而是带着自身的派系立场。

类似这样的问题,高欢无法跟高澄去解释,类似的道理,只能在摸爬滚打中锤炼,自己领悟。

“父亲……”

高澄还想再说,却见高欢瞪了他一眼,不悦的呵斥道:“退下!”

“好的父亲。”

高澄压下心中的怒火,转身就出了书房,他决心回去以后好好把兰京教训一顿出口恶气。

……

“长猷(陈元康表字),上次你写给我的田亩税制整改,完全不行啊。”

建康城尚书府(已经搬迁出台城,目前坐落于东府城)的书房里,刘益守给陈元康倒了一杯茶,长叹了一声。

陈元康对自身才能还是很自负的,如果刘益守说是修修改改一下,他肯定能接受。但对方说这方案完全不行,他就要听一下说法了。

“主公,此法有何不妥,愿闻其详啊。”陈元康拱手说道。

刘益守麾下没有出现那种“言听计从”的谋士,是因为他本人就学识过人,别人没有能力牵着他鼻子走。

对哪个谋士言听计从,也就意味着在见识与谋略方面完全被对方把持控制,这对于当政者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一件事。

“长猷曾在魏国中枢为官,对税法知之甚详。这北朝的税制,都是与均田制配套的。均田先不说好坏,建立在其上的租调制,就大有问题。特别是与梁国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

刘益守叹息了一声,陈元康毕竟是长期待在建康,没有在梁国四处跑,见识各地风物。

“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为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为调;服徭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以代役,为庸。

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