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不做冤大头(2 / 5)

都督请留步 携剑远行 288 字 2023-04-06

世家的嵴梁挨了一棍子。之后那些聒噪的声音全部偃旗息鼓。

无论怎么说,虽然搞不懂刘益守到底想做什么,但朝廷“不收”盐税总比从世家手中抢盐池要好太多了。似乎除了直接动手以外,朝廷也翻不出什么花来,他们都是这样认为的。

于是,在杨愔的主持下,深度影响未来数百年的“洪武盐政”横空出世,除了免税以外的相关配套措施,亦是在逐步出台,一步一个脚印!政策从制定到执行都非常扎实,而且顶住了各方压力,政策连续性极强。

此时包括刘益守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料到此策的影响时间会以百年为单位,持久而勐烈。将国家经济与政治的基本面貌搅和得一个翻天覆地!

刘益守盐政改革思路便是“恢复民生,优胜劣汰;多管齐下,淮盐为王”。如果没有最后一句,前面三句都是空话,都是无本之木。

利用海盐无法比拟的强大生产力,大力扶持官府牢牢掌控的两淮海盐,然后用各种明面上的阳谋,将世家大户手里的盐池盐井都搞破产,或者是处于少盈利的鸡肋状态,逼迫他们放手用盐来盈利。

刘益守非常自信,因为两淮盐潜力极大,黄河改道淮河以前,两淮盐占全国产盐比例最多的时候接近一半。什么叫基本盘,这个就是基本盘。当然,这是潜力,而不是现在的实力。

说直白点,他最终目的便是让世家大户失去收“变相人头税”的能力,堵死他们以食盐为工具进行敛财的路子。

手段服务于目的。

朝廷不收盐税,但却是严格规范“盐政”。不仅将独立成立盐运司衙门,专门管理全国的盐场与各地食盐运输储存,而且还开了一门临时“恩科”,全国范围内招募盐政相关人才,制盐贩盐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都会被录用为官。

自新盐政颁布之日开始,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对各地大小盐池进行统计与申报,同时在盐运司衙门内进行分类处理,永不完结,每年核对更新。

出产“特种盐”(精盐)的归为甲类,产出普通可食用盐的,归为乙类,产出不可食用的盐统称为“黑盐”,不分级别,只能用于手工业。

具体等级再根据食盐品相来划分。

与此同时,对全国各地盐场进行勘定,实行准入证制度,不给准入证的不许开工。准入证每年都要给朝廷缴纳相对固定,与产量无关的“经营费”。

产盐类别越高,质量越好的,经营费就越高,按盐场面积征收。

一旦准入生效,无论产盐与否,都会征收经营费。也就是说,世家大户的盐场,只要“挂牌”了,就必须生产,否则亏的是他们自己。以此逼迫他们调整产能,关闭劣质盐场。

盐场一年不开工,下一年经营费双倍收,两年不开工,直接收归国有!刘益守需要的只是规矩,而不是指望世家大户们遵守规矩。

不听话的,自然有收拾的理由,刘益守正想试试他手里的刀快不快。

各地食盐均可自由交易,不设限销售区域。比如淮盐可入川,反之亦然。这是在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价格战做准备。

世家大户的盐场当中,有不少是实行本质上的农奴制度,欺负这些盐户没有自己的土地。朝廷给出盐户的待遇标准,世家盐场必须保证盐户的基本待遇。

由各地官府出面核实并作保,一旦有世家大户的盐场不能满足盐户的基本生活需求,压榨过甚,则一律关停不许产盐。

此举是为了不让世家大户以压榨盐户的方式与官盐竞争,让他们打不起价格战。

当然,刘益守也不指望这些人能听话,肯定会有不当回事的出头鸟。到时候朝廷便有足够的借口对他们开刀,打着为民做主的旗号,杀一儆百!

同时名利双收。

刘益守不过是在正确的使用国家机器,补不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