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分工有序(2 / 3)

原始人日记 牧尘客 53 字 2022-05-19

徐晨只对山腰附近的情况还算熟悉,但部落的人对几乎整座山都很熟悉,平日采摘野果和捡拾柴火,漫山遍野到处爬,因此不少人都知道哪里还有蘑菇。

因此这些人出门干活儿就背上藤筐,几天下来竟然弄回来不少。

不过这些蘑菇也并非全都是香菇,而是还有许多根本就不认识的品种。

为了防止族人误食毒蘑菇挂掉,徐晨每天都会仔细检查采摘回来的蘑菇,基本上除开香菇之外的统统都扔掉。

其中或许有能吃的,但他不敢冒险,一个不小心不是毒死一个,而是集体躺板板,最严重的代价就是群灭。

当然,在收集蘑菇的过程中,也偶尔会有一些另外的惊喜。

比如有人弄回来一些木耳和灵芝,甚至还有人采回来几颗猴头菇。

猴头菇可比香菇的价值更高,也更加稀少珍贵。

在中国古代对于山珍海味的记录中,猴头菇为山珍上品,可遇而不可求,绝对属于野生菌中最难得的珍惜种类。

徐晨当初在云贵川一带野外勘察数年,也就在云南吃过一次。

这种野生蘑菇的生长环境比香菇还要苛刻,极难碰上的,当然,碰上那就是口福,卖是不可能卖的,只有吃才是王道。

毕竟要去买,那是千金难求。

蘑菇之所以美味,就是因为含有大量的氨基酸和多肽多糖等活性成分,极容易吸收促进身体健康,其鲜美的味道就来源于里面的这些营养物质。

不过就像吃河豚一样。

味道鲜美,却隐藏极大的危险。

因此徐晨也不敢马虎,每天教族人分辨蘑菇的种类,除开香菇猴头寥寥几种之外,全都不要采集回来,于是慢慢几天下来,山洞门前的空地上,就陆续晾晒了不少香菇、灵芝和木耳。

至于猴头菇,基本上采回来就炖汤或者炖肉吃了,太少,完全不够吃。

山脚下窑厂的大门,也在忙碌和悠闲之中慢慢做好。

对于这种能够两边转动开合的门户,族人们再次表现了集体的惊喜和激动。

在装上大门的当天,全族人再次下山,观摩了这个重要的历史一刻。

有了大门,窑厂的安全就有了极大的保障,基本上晚上就不需要专门安排猎人在山下守夜。

为了让窑厂的窑工生活更加安定,在修建好围墙之后,徐晨并没有让一群男人们无所事事,而是继续捡石头和泥,就在围墙里面依山脚修建几座小屋。

不过砌房子要比砌围墙复杂多了。

因为无法砍伐太大的树充当房梁,因此这些房间设计的都很小,长宽不过三四米,面积差不多七八个平方。

这些房子按照规划都和后世农村的那种平房差不多。

因此需要的房梁门窗也不算少,对于眼下仅有的石刀石斧等最粗陋简单的原始工具来说,绝对算是一个大工程。

一群男人再次分组,一组上山砍木头,一组捡石头和泥砌房子。

为了保证房子牢固,这种石头墙还不能一次性砌完,而是要砌一层等待晾干之后再往上砌,因此修房子的速度越发显得缓慢。

随着工作越来越多,木工组和瓦工组的分工也越来越清晰。

再加上四位窑工,六个猎手。

十多个男人最终形成了分工有序的四个小组,各自负责具体的项目。

分工明确带来的好处就是大家各司其职,每天起床就知道自己该干啥,吃完早饭就很自觉的开始干活儿,不再是以前那样整天需要母巴安排任务,乱糟糟的分不清楚头绪。

所有的男人现在也都慢慢习惯了不知不觉之中分组工作,母巴和女人们管的也就越来越少。

几乎所有男人吃完早饭就出门干活儿,到太阳落山才一身大汗回来。

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