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二章:大功(2 / 5)

何影响,依旧安居乐业。

这不啻是给了在遭受新政连连打击之下,依沮丧到了极点的百官们一个救心丸。

现如今,时局已和当初大大不同了,朝中已开始有了渐渐认识到了新政的好处,毕竟都是人精,到了这个时候,还死抱着旧法,实在有点侮辱自己的智商。

新政有好处,这已成了共识,大家之间的分歧就在于……难道它就没有一点错吗?

是的,激进一些的,愿意全盘接受新政。

可绝大多数的大臣,虽也口头赞成,可不甘心。

毕竟……他们家里真的有土地。

所以大家只好不做声,反正你说新政好,他不做声,你说反对新政,他也不吱声反对。

而如今,浙江布政使司的成绩斐然,一下子让这些平日里软哒哒的人,立即变得龙精虎勐起来。

于是雪片一般的奏疏送上去,都是称颂浙江布政使司的。

浙江布政使司布政使姜秀,更是一下子,成了天下数一数二的能吏。

为之请功者,如过江之鲫。

月末的廷议上,百官们摆开了架势。

朱棣升座,太子朱高炽老老实实地侧坐一旁听政。

张安世也在此,不过他此时好像游魂一般,想着自己的心事。

朱瞻基修河修得很好,可显然张安世对此并不甘心,这才干了多少事啊,接下来,该将他塞去哪里磨砺呢?

其实张安世最想将朱瞻基塞去船上,直接送他出海一览四海之风情。

不过……很明显,风险太高了,他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就在张安世满心纠结,低头思索和琢磨的时候。

众臣三呼万岁后,便有人急不可耐地道:“陛下,浙江布政使司姜秀,功勋卓着,臣听闻他在浙江施政,浙江上下百姓,无不心悦诚服。其施政之特点在于宽仁,这百姓无不对他感激涕零,臣以为……如此贤良,当记一大功,此我大明之管仲,理应拔擢,方显朝廷赏罚分明。”

率先说话的乃是一个翰林侍讲。

此言一出,自是不少人附和点头。

胡广更是红光满面,似乎对此,也十分同意。

这个姜秀,当然要好好地吹捧吹捧,毕竟……这也是一种风气,像这样能将钱粮大大提高之人一旦可以升官,那么其他人自然也就有样学样了。

这叫立木为信!

朱棣对此,倒是颇为宽慰。

账目,他是看了的,确实增长了不少,这有五成的增长,很是难得。

毕竟朱棣也不指望,每一个人父母官都是张安世这样能挣钱的家伙。

于是朱棣道:“那便下旨旌表。”

此时,夏原吉却是站了出来,道:“陛下,若只是旌表,臣以为……实在不妥。不如……召回京城,当面嘉许……陛下赏罚分明,如此功勋卓着之臣,岂可轻视?姜秀其人,臣早有耳闻,其人两袖清风,又乃洪武年间的进士,历来任劳任怨,曾主持过马政、民政,堪为任劳任怨……”

朱棣皱眉起来:“那么依卿之言,朕还给少了,那该给什么赏赐?”

夏原吉想了想道:“现在浙江布政使司,暂时还离不开他,陛下何不如赐其太子少师,为其增色呢?”

众臣听罢,暗暗点头。

布政使乃是正三品,不过却是实职。

而太子少师,乃是虚职,却是正二品。

这里头是很有门道的,一般在实职后头再加一个少师、少傅的职衔,就等于是给这位布政使提升了一级,看上去只是增加了一些待遇,可大明在这个时候,还没有给地方官虚职的传统。

只有京官,譬如文渊阁大学士,以及各部部堂,才会赐予这样的职衔。

得了这个,就不只提升了一个虚职的级别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