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快刀斩乱麻(2 / 4)

增加大量的负担,而一旦贼子若是不能迅速剿灭,使他们还可在大山之中流窜,天下其他各地若是纷纷响应,则局面就更加无法挽回了。还请陛下……以天下苍生为念,而非只逞一时之勇,朝廷等的起。”

他这一番话,令朱棣立即陷入了沉默。

以至于张安世都不做声了。

杨荣摆出了实际的情况,模范营固然强大,可作为客军,在长途的跋涉之后,抵达了前线,可遭遇到的,极有可能是士人们裹挟的寻常百姓!且那里道路崎岖,多山,补给也是大难题,不只如此,就是对方熟悉地形,一旦远遁,又是追击的问题。

当然,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却是……明明只要先稳住人心,将铁路修好之后,那么……眼下这些平叛的难题,都可迎刃而解。

所以才必须大赦,先将人安稳住,而后朝廷全心全意修建铁路,等一切尘埃落定,哪怕秋后算账,亦无不可。

朱棣背着手,踱着步,脸上有着犹豫之色,而后猛地看向解缙,道:“解卿以为如何?”

解缙道:“臣以为,杨公乃谋国之言,当今之计,确实这样对朝廷最为有利。”

胡广亦道:“臣附议。”

一直沉默的金幼孜,也道:“陛下,治大国如烹小鲜,一时的意气算不得什么,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又曰:九世之仇、犹可报也!对寻常人而言,自然要争一日之长短,可对朝廷而言,区区数年光阴,又算的了什么呢?眼下的情形,倒是杨公之言,最是稳妥,朝廷应该先将心思放在推行铁路上,这才是重中之重。”

朱棣背着手,驻足,他又沉默了。

文渊阁几乎是一面倒地选择在了张安世的对立面,当然,朱棣深知,他们的话确实有道理。

即便是最血气方刚时期的朱棣,只怕也会选择隐忍。

只是……即便朱棣恢复了理智,却也深知,理是这么个理,可一想到,到了这个时候,自己竟还要选择大赦,选择对这些该死隐瞒了户籍的赃官和豪绅们选择妥协,这不由得令朱棣如鲠在喉,一时之间,竟不由得长叹起来。

他忍不住幽幽地道:“杨卿之言虽不合朕心,却是颇有道理,哎……”

即使是身为皇帝,很多时候,也并不能随心所欲。

在朱棣内心挣扎的时候,张安世却是道:“陛下,臣却以为,杨公之言,固是老成谋国,却有一处,颇有失算。”

朱棣看向张安世道:“说。”

张安世道:“臣在想,这些士人,到底有多得人心,竟能裹挟这么多的百姓,杨公说的是,若是官军四处辗转,又需调拨大量的补给和军需,如今铁路尚未贯通,确实剿除起来,费时费力。更何况,一旦天下有许多贼子响应,那么……朝廷必定焦头烂额。那么……臣以为,何不如……臣只暂时需一支军马,即千模范营,便可火速平叛,陛下只需命臣为此番平叛的将军即可。”

朱棣诧异地看着张安世,道:“需要多少时日?”

“三个月之内……”张安世想了想道。

朱棣与杨荣等人彼此相顾,而后,朱棣倒是来了兴趣。

杨荣固然说的有理。

可架不住张安世便宜啊。

一个任命,给几千人,且能在三个月内平叛的话,那么杨荣等人所言的所有困难,也就不存在了。

于是本是十分纠结的朱棣,顿时振奋精神,道:“千人……是否少了?毕竟是客军,又是长途跋涉……若是贼子闻风而逃,只怕更加旷日持久……”

张安世则是从容地笑了笑道:“陛下……千人,足以。”

他表现出来的样子,甚至看不出半点为难。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朱棣当即道:“若能平定这些贼子,便可使其他蠢蠢欲动的贼子再不敢滋生妄念,这对大明而言,实